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自2019下半年起,世界似乎呈現一連串的能量失衡狀態,亞馬遜雨林燃燒、澳洲森林大火、非洲蝗災、香港反送中、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至今…撇開政治與環境議題,近期國標舞天后劉真病逝、日本喜劇之王志村健染疫辭世,天災人禍接續不斷,在這樣的氛圍下,越來越多人質疑,我們是否還有餘力,給這個年代的孩子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
又最近,知名主持人謝震武在節目上提及,辛龍對女兒避談劉真去世,4歲的霓霓到現在還不知道「媽媽已經走了」,謝震武認為這樣做日後可能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有心理師跳出來表示擔心孩子會出現嚴重的分離焦慮…

事實上,我們無法也無權決定哪種作法對孩子是最好的,也不適合要求當事人一定要早日「走出來」,但我們能試著討論,如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分階段的談論生死,也許這是一次很好的機會,讓父母重新檢視「小時候那些學校沒有教的事」,讓我們的孩子有更好的心靈武裝,面對生命的無常與世界的劇變,讓我們的孩子在人生的湍急洪流中,無須慌張地尋找浮木,自己就能奮力游向彼岸。
孩子成長的三大階段,家長如何談「死亡」
1. 嬰幼兒時期(0~4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沒有生死的概念,家長可以將看的到的「自然現象」擬人化,讓孩子對事物的消逝有所印象,例如,讓孩子觀察落葉泛黃、落下、花朵盛開後凋零(影射死亡),建立萬物有時的淺層概念。
2. 學齡前後(4~7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有一定的認知能力,父母需要對孩子建立「安全意識」,家長要能引導孩子接觸身體教育、生命教育,身體教育讓孩子培養保護自己的意識;生命教育則幫助孩子認識豐富的自然、擁抱生命的多元,從而學習尊重他人、他物與自然環境。
推薦閱讀:生命教育流行「孵小雞」,小孩想養寵物,大人怎麼看?
3. 小學生(7~13歲)
孩子有更強的主體意識,在生活與學習方面開始邁向獨立階段,這時候各種複雜的情緒也變多了,家長應該用平靜的口吻、開放的態度,和孩子談論死亡。
通常在第二個階段,孩子似懂非懂、好奇心旺盛,每天都透過家長與生活環境建立自己的宇宙觀,知名藝人孫儷就做了很好的示範。
孫儷:生命終將逝去,我們可以選擇留下美麗的紀念、展望未來
去年底,孫儷在微博回顧2019年,並寫下2020年的願望。她回顧的第一項就寫道「2019.2.26晚,葉子永遠離開了我們…」,葉子是孫儷的愛犬,如同家人一般的存在,為此她畫了一幅葉子的油畫像,留下最美的紀念。
推薦閱讀:孫儷2020願望深藏母愛:孩子們會頂嘴了,這是長大的標誌

同年的11月底,她讓8歲的兒子和5歲的女兒一起養小雞,讓孩子見證生命的離去與新生。那時她從朋友的農場拿了一些尚未孵化的雞蛋,當時,真的有15隻小雞破殼而出,孫儷還煩惱要怎麼養這15隻小雞?她記錄下孩子們的童言童語:「還是小朋友機智,他們說可以把小雞送回出生的農場呀」。狗狗的去世、小雞的誕生,孫儷都帶領著孩子們一同參與,用溫暖、正向的方式,將生命教育落實在孩子的生活中。

有人認為,家人過世是難以承受的「真相」,大人不該讓孩子知道;有人認為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自己長大了就會明白,無須解釋。無論如何要開口總有難度,如果談論生死是一個沉重的議題,家長不妨試著在生活中累積生命教育,讓孩子的人生觀更加全面、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