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媽媽經編輯 Gimmy
馬斯克、馬雲都這樣說:孩子的創意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很重要!
科技的進步使我們生活在這變化迅速的時代,因此我們越來越替自己又或是兒女緊張,緊張我們是否在不久的未來,將被機器人或人工智慧AI取代,而找不到工作。但這或許是我們白擔心了,因為馬雲說「人們經常擔心工作,而我擔心的是教育」。
九月初時,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開幕,特斯拉公司聯合創始人埃隆˙馬斯克與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雲進行了一場「雙馬對談」,兩人的談話內容雖然在某些觀念上是不一樣的,但他們都提及了「下一代的培養,必須要著重在軟實力、思考、創意、知識面等領域」,而不是想著如何贏過機器人或跟機器人硬拚。
這兩大重要人物的對談,顯示了教育的方法與制度以及我們如何面對學習這件事,將影響自己的未來發展。在此,我們舉由美國NASA和谷歌聯合創辦的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作為例子,說明學校如何利用非傳統教育的方式培養優秀人才並傳授學生們不一樣的思維方式。
奇點大學如何培養未來的優秀人才?
奇點大學的寶博士(第一位入選該學校的台灣科學博士)指出在學校的時間,學校會培養學生的以下的能力。
一般學校的前進速度是1、2、3、4的線性變化,但實際上生活在現在的社會,我們必須習慣的變化速度是1、2、4、8、16……的指數成長型變化。另外,有時候一個學校、一個國家的資源不敷使用或是無法讓自己學到更多時,那學生們就應該要跨越界線,體會國際視野,並學著和國際連接利用更多的資源。
一所學校中,總是會有交換生或是外籍生,當不同國家、不同專業領域的學生相聚,利用課內、外的時間,一起討論改變世界、一起跨越時空並徜徉在不同專業領域的思考角度,我們就能夠產生跨領域的創造力。
此外更重要的是,學校會培養學生「觀察、品味」的能力,這不僅包含了對事物的理解力、同理心與思辨能力,更包含了人的感受能力以及人文藝術的鑑賞力。因為在人工智能的大時代下,我們的科學可以透過AI解決,但人文藝術卻不行。
機器再怎麼聰明與厲害,都沒辦法有人的溫度
奇點大學重視同理心、人的感受能力以及人文藝術的鑑賞力與馬雲在某次演講上的內容不謀而合。馬雲曾說:「人工智能讓機器會唱歌、會跳舞,但是我們依然喜歡聽我們孩子們的歌聲,因為他們有溫度。」、「人工智能下棋比人類厲害,但下棋對人工智能來說只是演算,但對孩子而言,下棋是能讓他們感到驕傲和挫敗感的教育。」
孩子腦內的創意是無價的寶!
回到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談話內容,馬雲表示教育的關鍵在於「創意」!因為機器變聰明的速度,人類是趕不上的,因此孩子擁有創意便成為重要的事,而創意的培養則可以藉由畫畫、跳舞等活動達成。
馬斯克重視孩子的創新與解決問題能力
被稱作矽谷鋼鐵俠的馬斯克對傳統學校的不滿意有二。第一:傳統學校能讓孩子學會很多知識,卻不注重傳授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則為:傳統學校能教出品學兼優、聽話規矩的孩子,卻不太鼓勵創新思考。
因此,馬斯克讓他的孩子們離開南加州的天才學校——米爾曼學校,並自己創辦了一所學校——Ad Astra School。這所學校特別的地方在於,它把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成三階段:一、把現實問題搬到課堂上。二、極度注重運用和實踐。三、鼓勵孩子大膽表達。
「見樹先見林」――知識的廣度與靈敏度
牛津大學萬靈學院曾出過一道題目「你願意當吸血鬼還是殭屍?」這道題被《泰晤士報》稱為「世上最驚恐的考試」,《衛報》則說這是「最難」的考題。類似的考題也不少「Google比我們自己更了解我們嗎?」、「保溫箱會思考嗎?蝸牛有意識嗎?」……
這些稀奇古怪的考題,其實目的不是在刁難學生,而是在考驗學生的思考靈活性、以及試探學生們思考時,是否僅重於自己領域內的知識在思考而未跨領域思考或結合生活經驗與平時觀察來回答。
推薦閱讀:馬雲:不讓孩子玩,30年後他們找不到工作
小結
耶魯大學校長查得˙雷文說:「如果我們把學生僅僅訓練成一個所謂的在某領域的專才,我們大學教育就失敗了,而我們應該更加側重跨專業的所謂的通識教育。」因為一個人若不接觸多元的事物或看看不同的觀點,那將很難在社會上生存,並且終將被淘汰。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雖然我們要學、要懂的東西比以前還要多出許多,這或許讓我們的生活更有負擔,但同時間我們也因此有能力應付複雜多變的社會,並且和不同專業領域的人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