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育兒成長

哈佛校長:從小開始旅行是擴展一個人生活廣度的起點

作者\媽媽經編輯 Gimmy

凱薩琳.德魯.吉爾平.福斯特(Catharine Drew Gilpin Faust)不僅是哈佛大學歷史上第一位女校長,也是1672年以來第一位沒有哈佛學習經歷的哈佛校長。如此特別的校長,對自己與孩子也有很特別的要求――每年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

哈佛,帶孩子旅行,旅行看世界,小孩教育
哈佛前校長凱薩琳.德魯.吉爾平.福斯特(Catharine Drew Gilpin Faust)。圖片來源:搜狐網。

每年去一個陌生的地方(旅行),哈佛校長怎麼看
世界彷彿愈變愈小,我們經歷的事則愈來愈多。國際化、全球化等名詞都說明了現代國與國的界線已逐漸模糊化、被打破,「地球村」或許早已無法用來形容這個現象。

雖說我們認為世界縮小了,但其實走出自己的國家,我們會發現世界大的無法想像,有很多內容值得我們花時間去探索並體會,不管是沙漠中腳下炙熱的沙子、鼻子因為呼吸冷颼颼的空氣而變紅、品嘗各國獨特的美食、了解不同的宗教與文化、親眼看看世界遺跡與建築、還是和當地人的相處都是獨一無二、新鮮的體驗,想忘記這些經歷很困難。

尤其學生時期出國交換、出國留學或遊學、出社會後跨國工作或跨國婚姻變成常態的現今,若能從小讓孩子親身走訪世界的每個角落、體會每個地方的差異並尊重彼此的不同,對孩子而言是好事一樁!

推薦閱讀:又看不懂又記不住,那旅行對小孩的意義與影響?

了解世界很多方法,但總比不上身歷其境
以前交通不便,人們對於國外的想像與了解只能透過書籍、網路等,這固然可以讓我們了解世界,但卻少了一種臨場感,久了容易忘記了;而現今交通如此方便,我們若只是利用以前的方式認識世界,那似乎浪費了這進步了!

哈佛校長獨特的中西合璧的旅行教育
哈佛校長了解這道理並結合以前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而實踐中西合璧的想法「行萬里路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閱人無數,行萬里路後思索回顧。」

在孩子出國前,她會先讓孩子閱讀相關資料,等到了陌生的國度後,則讓孩子驗證親身經歷是否和先前閱讀的資料吻合,並且在這旅行過程中讓孩子利用簡單的外語辭彙或是比手畫腳,跟當地的人事物產生交流與連結,而真正地融入當地社會生活著。

最後,一趟旅行的結束並不意味著結束,因為孩子們是帶著滿滿的回憶、疲憊與收穫回來,不僅如此孩子也把在不同地方生活的記憶與思考方式一併帶回,而成為自己看待世界的養分。

哈佛,帶孩子旅行,旅行看世界,小孩教育

旅行不僅能了解世界,也是看見自己、認識自我的方式之一
相信不少人在自由行之前,都會思考路線規劃、吃什麼、玩什麼、住哪裡、想要體會到什麼等問題。這也是哈佛校長在一趟旅行中相當重視的事情,他認為孩童每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總是要先做點功課,在這過程中,孩子就會發展出自己的思考模式。

至於孩子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後,因為要面對的事情太多了!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個人特質、優缺點雖然將顯露無遺,但同時他們可以清楚知道他們自己害怕什麼、擅長什麼,因而可以更加瞭解自己。

推薦閱讀:旅行除了撒錢,還留下了什麼?

經濟能力不允許出國,還是可以有旅行
旅行雖然讓我們得以真正的認識世界,但確實這受限於自己的經濟能力是否允許讓孩子這樣做。但即便無法讓孩子出國旅行也不用氣餒,因為出國旅行只是讓孩子最快感受並體會不同的環境的方式。

因此,其實只要孩子脫離舒適圈到一個他未曾到過的地方,去看、去聽、去感受不一樣的氛圍或景象,並且能在該地方適應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當地人打交道,這本身對孩子而言,就是一種成長。

Tags

MamaClub

媽媽最關心嘅食、衣、住、行、育、樂嘅大小資訊,無論妳喺邊個階段嘅媽媽、媳婦或者婆婆都可以喺度揾到妳需要嘅精彩內容。歡迎加入MamaClub我哋一齊分享「湊仔經」。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