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女子學
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經驗?當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時,下意識地會對不給你同等付出的人,產生發自內心的憤怒或失望,甚至從原本的緊密關係,走到若即若離的程度。但,真要說是什麼原因造就彼此感情的轉變,又說不出個所以然。
其實,這樣的感受或心態,往往都是來自於自我本身的期望。這是身而為人的通病,必須花時間與經歷,慢慢地調適,並找到釋放的出口。

回報是,源於父母從小給予的基本感受
為什麼我們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渴望自己的付出能被看見,並得到同等質的回報呢?又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思維呢?
試著想像,學齡前當學會走路的那刻,父母給予的是鼓勵;求學階段獲得好成績時,父母給予的是肯定;進入職場後表現得當,父母給予的是支持。只要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好的回饋,父母都是站在正方作為一個陪伴、關懷的角色,無形中建立我們對「回報」兩個字的淺在觀念。

現實是,沒有誰會像父母一樣如此無私
隨著年齡增長,走過每個人生階段,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我們慢慢發現到:「並不是釋出善意、對別人微笑,對方就會回應你。」
雖然,人人都希望自己怎麼對別人,別人就怎麼對自己,但人的內心和思想是非常複雜的,即使渴望能得到回報,卻在面對個人喜好、利益時,多數還是會選擇以自己為主。當接觸的人越來越多,大家漸漸都會感受到,這世界上會對自己如此無私的人,除了家人之外真的很難再有其他人!

真相是,多數人總是用恨意來掩飾傷口
所謂「不公平」、「不平等」、「無法互相」等,都是一些容易讓我們受傷的字眼,有時候就算只是一件小事,也要難過好幾天,心情就是難以平復、無法釋懷。
於是,我們選擇用怨懟、恨意去攻擊那些帶給自己這些感受的人,盡量去想他們的缺點,不願意面對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報的事實。言下之意便是:你正在用強悍的外表來掩飾受傷的心靈,因為唯有如此,才不會顯得狼狽;或者是,不願意讓其他人看到自己失落、失望的樣子。當日子久了,與「關鍵之人」沒有聯繫時,才會頓時明白,所有的恨其實都是從期望而來的!

「沒有期待就不會失望」,這句時常出現在耳邊的話語,我們又能領悟到多少精髓?而能真正放下,不再去預設立場的人,又占有多少呢?或許,這是此生人人必學的功課,直至可以坦然面對傷口、去接受或相信人自私、利己的殘酷事實後,我們才有辦法學會對自己仁慈,並釋懷那些不快樂吧!
【女子學】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怨懟、憤怒來自於你的期待:明白某些「人之常情」後,對自己仁慈便不再是難事】
執行編輯:Hov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