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新冠肺炎的疫情持續延燒,但媽媽們仍需注意持續防範腸病毒!疾管署昨天(7)表示,四月開始腸病毒疫情會慢慢增加,七、八月會達到高峰,最近腸病毒併發重症的個案也略有增加,雖然病毒以克沙奇A群為主,但仍有腸病毒71型在活動。
今年出現的5例腸病毒重症病例都是感染腸病毒71型,包括1月時台南一名2歲女童感染後,引發了腦幹腦炎。5歲以下的兒童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一旦有嗜睡、意識不清、沒有活力、手腳無力或麻痺、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及呼吸急促等腸病毒重症的前兆,父母就應盡快將孩子送至醫院治療。
推薦閱讀:腸病毒重症恐致命!四症狀出現即刻就醫
嘴破長水泡、發燒?趕快看醫生!
疾管署的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由於腸病毒在初期發病時跟新冠肺炎一樣,也會出現上呼吸道症狀,父母在觀察孩子是否有相關病徵時,也應留意腸病毒特有的手足口病,像是手足出疹、口腔潰瘍,避免將兩者搞混。
根據中時的報導,去年的一例重症病例,彰化一名3歲多的男童,發燒、嘴破、疱疹性咽峽炎合併肌抽躍住院,心跳過速140~150次/分,疑似誘發心肌炎,通報腸病毒71型感染重症並轉入加護病房。衛生局也在通報第一時間進行疫情調查,加強就讀之幼兒園及個案住家之環境清消衛教,並持續監控疫情。所幸男童家長把握黃金時間送醫治療,現已康復出院。
推薦閱讀:「燒久姬」腺病毒高峰期,高燒40度成血輪眼、單周6.9萬就診!
夏季流行:新生兒腸病毒vs腸病毒71型
為什麼抱小孩前一定要先洗手?因為「新生兒腸病毒」的傳染途徑為垂直感染、接觸感染,而且全年都有,好發於春夏,新生兒在感染伊科病毒、克沙奇B型病毒後首先會發燒,接著有活動力不佳、嘔吐、胃口不好、腹脹、心跳快、黃疸、紫斑症或瘀青、休克等等。垂直感染來自於產婦,因此孕媽咪、產房醫療人員、產後護理人員都需要更加注意環境與個人衛生。
至於今年流行的「腸病毒71型」也是透過接觸傳染,雖然大多屬於輕症個案,但春夏之際,6個月到5歲年紀的嬰幼兒均為高危險群,常見的初始症狀為手足口症(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或咽峽炎(嘴巴上顎後方,形成小水泡或潰瘍),接著會有心跳加速、肌陣攣、嘔吐、無力、意識改變等等症狀。
要杜絕腸病毒71型散播,學校、家長、醫院診所尤其急診室與加護病房等工作人員需加強衛教,除了使用肥皂洗手(不是把手沾溼就好,須落實濕搓沖捧擦),人潮擁擠之處配戴口罩,若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併發發燒等感冒症狀時,應盡速就醫。
而要特別注意的是,腸病毒其實在發病前幾天,喉嚨及糞便就有病毒存在,此時就會有傳染力,而傳染力最高的時間是發病後一週內,即使痊癒後腸病毒仍會隨著糞便排出達8到12週之久,因此痊癒後仍應持續注意手部清潔,避免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