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學化」並不明智
何為幼兒園“小學化”,主要是指幼兒園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室佈置、評價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像小學靠攏的現象。在巨大的升學壓力下,很多家長希望孩子能儘早接受小學內容,贏在起跑線上。但事實上超越年齡階段的學習,只會給孩子心理和生理帶來壓力,產生厭學的可能。
從1840年世界上第一所幼兒園,在德國勃蘭登堡建立開始,創始人福祿培爾就提出:幼兒教育,也就是3~6歲孩子的教育,是在符合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以“遊戲”為主要方式,以培養孩子廣泛興趣、健全的人格和基礎的生活能力為目標,而展開的一些列學前教育。
為什麼幼兒園不適合學習知識?
首先,心理、生理上6歲前的孩子沒到學習知識的年齡。你會發現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學校教育,都是在6~7歲開始的,很多知名的育兒專家也建議,不要讓孩子提前入學,這是為什麼呢?
從生理上來看,6歲的學齡前兒童骨骼還未發育完全,並不適合長時間握筆寫字。加上精細動作水平,也很難達到一筆一划寫一個完美的方格字,這很容易讓孩子產生挫敗感,從而更加逃避上學。
從心理上來看,7歲前孩子處於“前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主要通過語言、模仿、想像、符號遊戲和符號繪畫來發展符號化的表徵圖式。也就是說,孩子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身的知覺。同時這個時期的孩子,大多數都不具備邏輯思維能力和真正的運算能力。
只要你仔細觀察,很多4~5歲的孩子寫字,豎線他們大多數時候是從下向上寫,而橫線是從右向左寫。心理學研究發現,這個時期的孩子處於“鏡像書寫”階段,不適宜學習寫字。一般到了8歲之後,孩子們會對圖形、符號等,空間辨別能力發展較為成熟,寫字也就不會出現太大問題。
其次,“超前教育”扼殺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美國兒童心理研究院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第一次,工作人員用簡單的話描述了一幅畫,請兩組小朋友根據自己聽到的畫出來。這兩組小朋友,一組上過幼兒園,一組沒上幼兒園。
兩週之後,工作人員再次重複第一次動作,簡單描述了一幅畫,讓兩組小朋友畫出來。結果發現,上過幼兒園那組小朋友的畫和前一次基本沒有差別,而沒上過幼兒園的那組孩子,兩幅畫截然不同。
心理學家得出結論:孩子越早接觸超前學習,想像力和創造力受到的磨損和消耗就越大。其實也很容易理解。在幼兒園裡,孩子被教導,樹葉是綠色的、太陽是黃色的、水是藍色的;而沒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這些概念從未沒某一種顏色框定,他們會根據自己的心情、乃至天氣決定用什麼顏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豐富。
最後,“超前教育”的危害,小學二年級以後將會爆發
很多家長都怕孩子在一年級跟不上,所以讓孩子在學齡前就接觸了大量的小學知識,這看似是在給上小學做準備,實則是在破壞孩子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反而促使孩子對學習失去了興趣。
教育專家曾指出:超前學習,雖然會讓孩子在剛上一年級時,成績較同齡人更為優秀。但在一年級時,孩子會因為所上內容早已學過,而洋洋得意,甚至思想亂飛,從而養成上課走神,不專注聽講的壞習慣。更會因為這些知識早已學過,而缺乏探索求知的慾望。等上了二年級,這些“超前學習”的孩子“老本”吃完了,再加上學習慾望不強,學習習慣不好,學習就會越來越吃力,成績也會越來越糟。
就像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曾說:想要孩子接受什麼,就去誘惑他;想要孩子拒絶什麼,就去強迫他。如果提前強迫孩子學習小學課業,“拒絶”就是孩子的必然選擇。
這也不學,那也不學,幼兒教育到底學什麼?瞎玩嗎?
肯定有寶媽會問,這也不讓學,那也不讓學,那上幼兒園幹啥,湊一起玩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也不是。“是”是因為,幼兒園確實就是以“玩”為主,但絶不是瞎玩,而是在玩遊戲中教會孩子們幼兒時期該有的技能。這些該有技能遠比多記幾個漢字,多算幾道數學運算重要的多,它們是孩子們一生都需要的必備技能。它們涉及“四大領域”,包含:健康、語言、藝術、社會。
首先,學習語言。
研究發現,孩子們早期語言技能越好,後期學術能力越高。6歲之前孩子們會迎來語言敏感期,這個階段孩子們學習語言事半功倍,所以家長可以注意培養孩子的語言敏感度。當然語言敏感度不是讓孩子多認漢字,而是儘可能多地讓孩子聽到各種聲音、各種語言。上課時老師可以進行繪本閲讀,讓孩子複述繪本故事,從而培養孩子的語言意識和準確的發音,這對於語言的說和聽都是很好的鍛鍊。也可以教孩子一些歌謡,培養孩子們的語言節奏感。
語言能力的強弱不僅影響到孩子們進入小學時的語文成績,對數學的作用也不可小覷。調查發現,大多數小學生,數學成績不好的原因是對題目的理解能力未達到要求,也就是語言能力未達標。所以,與其費勁多學幾個漢字,不如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
其次,學習慣(健康)
良好的習慣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3~6歲時孩子們的性格形成時期,這個時候形成的習慣往往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這個時期的習慣養成,在幼兒園的教育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因此,經常會看到老師教孩子們一些講衛生、懂禮貌、不偏食、不挑食、愛運動、早睡早起、有安全意識等良好的習慣的歌謡。這個時候家長能做的就是,配合老師把這些好習慣落實於生活中。
比如,有些幼兒園會教孩子們整理床鋪,那麼回到家,孩子的床鋪就交給他自己吧。千萬不要圖省事,幫孩子整理,要知道這個時期是孩子們習慣養成的關鍵期,不要怕累著孩子,只要這個習慣養成,以後你就可以擺脫每天幫他整理床鋪的活動了。而且研究還發現,自理能力越強的人越容易適應環境,越敢於探索未知,越自信。想讓孩子自信就放手讓孩子自己做吧。
再次,學社交。
不要小瞧小小的幼兒園,那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個小社會。在這裡孩子會知道,被人排斥、被人喜歡、被人需要、被人愛分別是什麼意思。孩子們會在與同齡小朋友建立友誼的過程中,逐漸學會怎樣建立友情、怎樣保持友誼、出現矛盾時怎樣解決問題等等。當然也會在老師的幫助下,學會怎樣幫助別人和感恩他人。
小侄子上幼兒園時,有次表哥沒時間,我就去接了。由於路程較遠,我到學校比較晚,天都已經黑了,心想這麼晚了,估計就剩他一個人了。誰知進了幼兒園還有另外2個小朋友也在,家長也在一旁,他們看我到了,長舒一口氣,說終於來了。原來兩個小傢伙怕侄子害怕,堅持留下來陪他。小小一件事,卻讓三個小傢伙,學會了幫助他人和感恩。
最後,學藝術。
當然這裡的藝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而是一種泛指,是指那些可以培養興趣的課程。比如,唱歌、跳舞讓孩子懂得了節奏感;學習樂器提高孩子們的音樂欣賞能力;學習手工製作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搭積木培養孩子的空間想像能力等等。這些看似在玩的無用藝術課程,其實都是在提高孩子們的能力,家長和老師可以嘗試多次進行。
最後想說,你看幼兒園雖然不學“知識”,但其實是在學習比知識更重要的東西。6歲以前的孩子,是大腦高速發展期,如果家長用過多的學業知識來限定其發展,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長久的,不可挽回的損失。當然,如果你怕孩子在一年級跟不上,可以在親子閲讀時多做做功課,沒有必要非要去報補習班。
推薦閱讀:
需求被忽略,易養成厭惡心裡!兒童創傷心理學家:9件和孩子心理成長,爸媽要知道的事
哈佛大學教授:如果不能學以致用,孩子學再多知識都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