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璇 心理師
郁佳是個兩歲小孩的媽媽,當年大學沒畢業就嫁給了比自己大十歲的啟斌,這幾年照顧老公和小孩,讓她覺得精疲力竭。同學會時,看到昔日的同學都在職場有一片天,郁佳很想復學完成學業,但是當她把這些想法告訴家人,不但啟斌反對,自己的爸媽也不支持,說孩子還太小,五、六歲之前最好自己帶,老公也希望她可以多陪小孩。
郁佳感到很挫折,自認不是不愛孩子,但也很想自我充實,希望趁著體力還可以的時候,兼顧家庭和學業。但家人反彈的聲音這麼大,讓她有點無力和卻步,擔心堅持自己的想法會帶來更多更大的衝突。
推薦閱讀:不要給自己設限太多,做就對了!
幸福處方籤:預想配套措施 以彈性換取協商
過去的女性常會犧牲自己來滿足或成全其他家人,但大家應該也很清楚,關係要長久,家中每個成員的心理需要都是重要的,無論哪個成員太過委屈,通常都會有後遺症。
我們的社會文化仍過於將「育兒」及「家務」和女性綁在一起,不少女生被從小到大自己母親所教導的「責任感」給綁住,擔心被說不負責任、不是個好媽媽,很容易因為對自己好一點就有罪惡感。
就心理學和教育學觀點來看,幼兒期確實是一個人身、心、人格、生活能力和態度養成的關鍵階段,但除了孩子需要悉心照顧,母親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親子專家們已不斷在呼籲,過度介入孩子的生活及發展,把教養當極限運動,對孩子的學習和發展不一定好。所以,到底陪到幾歲比較好並沒有標準答案。
以郁佳的例子來說,如果進修計劃的彈性和準備的內容再多一點,或許比較容易實現。最好能先預想一些配套措施,比如是否考慮夜間部?上課時間小孩由誰來帶?是否延到明年再執行比較可以給家人多點緩衝時間?等有更明確的時間表和選項,也整理好自己的心情之後,比較能與對方冷靜對話。
親密最大的難題,即在於「尊重和接納彼此的差異」。這件事考驗著彼此溝通、同理與真誠交流的能力,雖然很失望和傷心,也想嘶喊照顧孩子不該只是一個人的責任,但唯有避免陷入情緒化爭辯或互相指責,協商之門才有可能開啟。
推薦閱讀:失敗並不可恥,我們都該學會在生命面前謙虛
同理不表示一定要完全同意他們的想法,而是在表達自己內在的想法與渴望之外,也站在對方立場去理解他們的感覺及世界,學習換位思考和溝通前先照顧、整理好自己的情緒,能減少負向的交流,也比較可為彼此的鴻溝重新搭起一座橋。
【張璇心理師力美恩健康人生事務所】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生子後想復學進修 先生長輩卻都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