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仲清&李郁琳
幸福,不是我們擁有了想要的全部,而是對於我們目前全部的擁有,感恩知足。偶然看到一抹彩虹、一路綠燈順暢通行,也值得歡喜珍惜。
在關係當中,粗分兩種狀況,美好的回憶、難過的回憶。那麼,美好的回憶是「本」,「本」如果厚實,不怕一時突來的衝突就消磨殆盡。解決關係裡的問題,很重要,但是繼續製造美好關係也很重要!
有時候,因為關係裡面的美好,即使小問題依舊存在,依舊一直沒辦法解決,也能走著走著過了一生。
不怕衝突,平靜傳達要求
目前的服務業社會,好像把家庭裡的行為服務化了。我們重視禮貌,所以孩子對大人講話要注意態度。教養也重視態度,跟孩子講話還要好言好語,忍不住大吼了可能還得道歉,這大概是上一代想像不到的事情。
不過,從身教來看,人天生有模仿跟認同的本能。如果做大人的,不希望自己的行為被孩子複製,確實要從管理自己的行為做起。
以前,當大人自己有不良好的行為,我最常聽到大人說:「這是錯誤示範,不要學!」與其在言語上,叫孩子不要學,不如直接從源頭處理,就是大人不要做這種行為。如果大人有心量這樣想,其實,改善自己的行為,那也是自我成長的重要關鍵。教養這種事,是最有利大人自己的修身養性。
所以,陪伴孩子的時間,也就是陪伴自己的時間。雖然花的時間多,得到的東西相當抽象與無形,但是如果我們能樂在其中,那就不算浪費時間。那快樂,還真是世上難尋。
孩子是相對最不會記恨的一群人,所以親子有衝突,常常是大人自己先過不去。教養就是會有要求,有要求就難免有衝突,但是一致性的合理要求,是避免將來衝突的重要態度,大人如果怕衝突而不要求,那是甜在前頭、苦在後頭。
大人在要求的時候,是否能平靜地傳達合理要求的具體作為,是否能在面對孩子的抗議時,還能有條有理地分析此要求對孩子的好處,這很重要。
此外,大人要求孩子的時候,自己能不能做到?那是將來修復關係裂痕的重要伏筆。換句話說,如果換作孩子變成父母,他也會這樣做,那麼,孩子暫時的不高興、不適應,很可能還是會慢慢內化、被認同。
別一直在孩子的態度上挑毛病
我們愛孩子,也愛自己。愛自己是修復關係的起點,連自己的心都照顧不好,還要煩勞他人來照顧,自然更不容易。
我們常內省,常搞清楚自己不高興、發脾氣的原因,覺察得越快,很多衝突就越能先避免或先預防。
我們也常常研究孩子,好像心理學家那樣,那麼,我們會更清楚要求該如何傳達,孩子會更容易接受。像是對幼童來說,常搭配講故事的方式,傳達要求;大一點的孩子,可以用遊戲、比賽的方式,傳達要求;青少年以上的孩子,則要多援引法律、校規、專業知識,作為討論的依據。
如同愛因斯坦所說:「如果你沒辦法簡單地解釋它,那表示你可能了解得不夠(If youcan’t explain it simply, you don’t understand it well enough.)」
我常注意到有些父母一講話就會講一大篇,我真正跟年輕人討論,滿常出現抓不到父母話中重點的現象,或者邏輯自相矛盾,內容不合常理。年輕人或許不夠敏感,但是父母沒辦法直接針對年輕人的疑惑回應也有關係。我常見到父母招架不住時,就用一大堆話來壓制,模糊焦點、情緒滿溢、兩敗俱傷,最後只剩下要求。
有時候,父母解釋得煩了,會直接丟下「沒有為什麼,因為我是你爸爸!」、「家人都是為你好,外面的人說的話不要太相信」、「別講這些五四三,我小時候連講的機會都沒有」、「你這什麼態度,你不覺得你應該道歉嗎?」……之類的話。大人生氣,孩子受傷,常要冷戰一段時間。
有些年輕人正在使用他們的思辨能力,針對各種議題提出不同的看法,想進行各種不同的行為實驗,我自己也常因為跟他們對話而獲益。把年輕人的行為都當成「叛逆」,常可能表示父母已經招數用盡,甚至思緒沒有孩子清晰,表達能力沒孩子流暢,於是慢慢累積雙方在關係中的不滿,最後一再衝突,也可能父母一再讓步。
對年輕人的態度,要展現對他們的信心,相信他們有能力反省及思考可能招致的後果,我們的角色更多是站在「引導」而不是「命令」他們的立場。真的覺得自己講不過孩子,在觀念上常常轉不過來,就要多跟人討論、找人幫忙,別硬撐、別強詞奪理、別一直在年輕人的態度上挑毛病,那會讓衝突耗損關係的根本。
在衝突中,常比的是,誰對這份關係,更在乎?
用輸贏論關係,那實在不夠成熟。贏了衝突,輸了關係,那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嗎?
如果明知自己理虧,還為了面子,要孩子認錯,那這樣的關係,真的在孩子道歉之後,就算和好如初了嗎?孩子要壓住自己的情緒,迷迷糊糊的認錯,對孩子真的好嗎?等到孩子越來越大,不會累積更多的忿恨嗎?自己的面子,真的比孩子,還要更重要嗎?
在關係裡,兩個人要一起解決問題,那需要真誠相待,把面子放旁邊,真心擺中間。每個人都有些不足,坦承自己的脆弱與無奈,才能讓雙方都願意接納關係中的不完美。
說到底,哪有關係是完美的呢?要進入關係,其中一項功課,就是雙方要學習接納,接納從「我」變成「我們」,自己會經歷的種種調整,一味抗拒著,關係就難走下去。
當我們真正愛著一個人,就會願意為了關係而成長。當為了愛一個人而成長,儘管過程苦澀,也可能關係終難再續,但一段時間過後,回過頭去再次品嚐時,常會變得甘甜。
推薦閱讀:放下控制慾?恐怖兩歲兒的主權爭奪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