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育兒成長

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我寧願孩子只有九根手指頭,也要他習得自理能力」

作者\Michelle Lin

還記得我們家在芝加哥的第一個夏天,女兒終於一歲多了,正式進入人間,我們等不及地帶她去鎮上的人工海灘玩耍。

雖說是人工海灘,但設計得非常好,池子深的那一頭可以跳水和划船,淺的這一頭有深深長長的沙灘,提供空間給胖胖們做日光浴,小朋友挖沙挖到天荒地老。沙灘盡頭是室外BBQ烤爐,玩水同時還可烤豬肋排,隨時補給熱量,以防不小心瘦了。

我理所當然地滯留在淺水區,當寶寶奴隸陪女兒挖水道,苦命地護這護那,不得放鬆。此時和我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一位五十公尺外,手拿調酒、自備躺椅的老手媽媽,眼見她輕盈地向孩子們揮手,轉身便直接躺平,呈現我長期追求的「彷彿沒生過」境界。

她有兩個孩子,一名學步寶寶和一名大概六、七年級的女兒,那位姊姊上演沙灘阿信,跟前跟後地護衛弟弟,對寶寶的照護做得比我還好。

天啊,我所目睹的不就是傳說中的「以夷制夷」嗎?以大夷壓制小夷,母親便得垂拱而治。怎麼那麼棒!

身為台灣媽媽,我想我自己心裡有鬼,我也想奴役小孩,卻又放不下心,很難相信有位獨立又成熟的女孩能將寶寶照顧得那麼好,著實大開眼界。

但,究竟為什麼我們對孩子的信心如此薄弱呢?還是說,美國孩子真的比較獨立?大家都知道,媽媽的懶惰就是孩子成長的最佳動能,而就美國社會來說,懶惰的絕對不只媽媽,懶惰鬼簡直包圍小孩的日常生活,學校老師更是懶惰到令人咋舌的地步,需要老師的時候,老師根本連個鬼影都找不到。

我家女兒念幼兒園時,在學校午睡必須自己動手將小床墊從櫃子裡拖出來,放在地上,自己攤開小毯子,然後躺下來睡覺。每個人都從家裡帶了床單,通常由大人幫忙套在床墊上,即可使用好多天。

某天我去學校,發覺女兒的床單整齊地放在置物櫃內,女兒就睡在髒兮兮的墊子上。秉持自己付的高額私校學費,我忍不住詢問老師。老師表示:「喔,她還無法自己套床單,但是全班那麼多小朋友,我根本無法一一幫忙,請她自己在家練習好套床的技巧喔。」大人兩分鐘即可完成的工作,老師寧願狡辯也不肯幫忙,就是這種堅毅不屈的偷懶精神,成就了小孩獨立自主的宏圖霸業,待幼兒園畢業時,人人都精通豆腐干疊被法,提早晉升美軍。

朋友有一次收到老師傳回家的紙條,上面寫著:「請幫孩子準備他可以自己打開的便當盒。因為你們家孩子不會自己開便當蓋,總是卡住,本星期老師已經幫忙他很多次了,請改善。」花三秒鐘開個保鮮盒蓋子,老師連這都懶得做,茲事體大至特意來函埋怨,足以反映美國人對孩子「煩請自生自滅」的態度,以致孩子們個個獨立,事事成熟。

由此可見,大人「懶得管」,是養出獨立小孩的第一條件。第二條件是「生得多」。

猶記得在我外婆生了六個小孩的年代裡,姊姊揹著妹妹做家事是日常風景,吃飯時間一到,大家稀哩呼嚕上桌扒飯,誰吃了什麼根本不清楚,小孩實在太多,無法精細地照顧,大家也就亂七八糟長大了。而在這亂七八糟的過程中,孩子什麼都學得會,八歲就站在板凳上炒麵給全家吃,十三歲就學做生意。由此得證,父母只要適當失能,孩子的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

推薦閱讀:教養的「目標」是什麼?陪伴孩子走向獨立之路

現今美國家庭也差不多是這個道理。美國家庭一般生得多,三個小孩是最常見的,四個也不算太多。四個小孩同時上餐桌,可以想見現場彷彿龍捲風過境,媽媽比較像是災難片中救難隊開直升機去空投食物,食物落地咻一聲就搶光了,為人母親仁至義盡,搶食技巧煩請自行努力。災區住久了,能力是精進的,強韌是必然的,生存力就是每日征戰的成果。

再者,美國文化對孩子們的成長比較「看得開」,走一條「活著就好」的路。

我先生雖然年紀輕輕就來美國生活,育兒理念卻停留在二十世紀九○年代,操持亞洲式保護主義。我女兒眉毛一動,根本還沒怎麼樣,他已經在前方關公式揮刀披荊斬棘,導致我女兒時常以縣太爺坐轎子之姿生活在這世上,非常不好。我多次提醒他要改善,他也同意,但是至今仍然控制不住自己、左手抓不住右手。沒辦法,咱們台灣魂熊熊燃燒,台灣孩子都是寶貝。

美國式教養方式確實不同,他們對於孩子受點傷、嘗點挫折的接受度很高,遇事父母往往聳個肩,就這樣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了。亞馬遜公司創辦人貝佐斯夫婦讓孩子四歲就開始自行使用刀子和工程器具,他們認為即便受傷也是學習的代價,沒什麼大不了。他曾指出:「我寧願孩子只有九根手指頭,也要他習得自理能力,遇事懂得自求辦法解決。」

貝佐斯,亞馬遜,教養
貝佐斯夫婦,來源:中時電子報

*設想如果秉持這種首富家的開放尺度,為人母該有多暢快,生活可以多麼無極限又多采多姿,我真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啊。

還有一個我覺得讓美國孩子獨立又成熟的原因是,在家庭裡,他們從小就被賦予「投票權」、話語權,也被融入責任圈之中。

舉例來說,一個亞洲家庭面臨經濟狀況時,很可能父親的工作遇上瓶頸,我們一般的態度是父母兩人私下處理,傾向不到最後關頭不讓孩子知道,避免孩子承受壓力的同時,也維護父親的自尊心。處理事情的過程中,孩子基本上被囊括在保護心之內,排除在責任圈之外,這是我們亞洲人疼愛孩子的方式。

但同樣的情況發生在美國家庭,很大一部分美國人會和孩子分享自己遇到了工作上的困難,並解釋這個困難會對家庭經濟造成影響,請孩子共體時艱,孩子便明白人非聖賢、爸爸不是比爾.蓋茲,人生就是這個死樣子,待父親去面試新工作時,全家人還會一起替他加油打氣。開條門縫,讓孩子得以一窺生活的真實面貌,這是美國人疼愛孩子的方式。

兩相比較,亞洲父母是天,孩子被懷抱在蒼穹之下,萬事太平;美國父母近似於人,有優點、有缺點,有所能、有所不能。生活在美國父母的屋簷之下,從小就必須與父母的「不能」共處,得時常「自己看著辦」,也就比較有機會接觸生活的各種面向,養出習以為常的獨立。

說起美國人的獨立,不僅僅是自己付房子的頭期款、自己付車貸這類,而是從心態上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長大之後的各種過生活、做決定,全都是自己經歷、自己負責,不需要大張旗鼓擔心親戚朋友怎麼想。

家庭教育,人親子教養,美式教育子,獨立自主

以交男女朋友為例,亞洲人如我們,從交往、談感情開始,可能就需要父母親的同意,回老家時還得面對親戚長輩的評價,學歷怎樣?家庭背景如何?都會在有點公開的場合裡被打分數,當天得到的總分,會在你回歸平日正常生活後,得知評價的結果。那些壓根不相關的人打的分數,會反饋到兩人的日子裡,引發波瀾。像這樣的情況,在美國文化中的波瀾就小很多,因為美國人的自我很大,各種叔叔阿姨甚至父母的「他人」則很小,他人的想法對自己的生活起不了什麼影響。

自我很大也表示,自己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找不到男朋友或女朋友時,不可能期望爸媽拿著你的照片去和醫師或空姐相親;找不到工作時,別指望媽媽一整個下午到處幫你打電話;爸爸更不可能主動幫你付房貸、媽媽也不會幫你煮飯和帶小孩。

這些事,所有這些「成年人的基本負擔」,在美國文化裡都要自己扛起來。同樣道理,年華老去也是自己的事情,美國人會自行準備好退休後的生活,自己照顧自己。

許多台灣母親非常推崇美式獨立,熱切希望小孩能夠成為自己人生的舵手,主動又積極,媽媽則可以退居幕後、休養生息。的確,我們永遠能提醒自己少做一些,學習老美養孩子時的鋼鐵之心,無視外界批評聲浪,放手讓孩子學習自理。學會自理,在人生路上確實有很大的助益。

推薦閱讀:分齡六階段,培養孩子成為獨立自主的大人

然而,美式獨立的養成,背後也囊括了濃厚的文化意義。美國人之所以那麼獨立,是因為他們沒人可以依靠。台灣人是一家子親戚長輩一起愛孩子、合力把孩子養大,在過程當中給予很多幫忙,當然也提供意見;反觀美國人,真的是夫妻倆自行照顧自己的小家庭,毫無後援、沒有幫手,主權獨立的情況之下,天經地義自己作主。

追根究柢,美式獨立的養成源自美國文化和人生哲學,「獨立」的另一面是勇敢的承擔,而承擔是辛苦的。生活在台灣文化中的我們,不見得捨得我們愛的人受苦,同時家庭關係緊密,無法和孩子距離那麼遙遠。

所以我覺得,純粹的美式獨立不適合我們,我們可以選擇意識到老美養成獨立的方式,在台灣人情味之中,隨時提醒自己稍微放開手。放手的結果,生命會更強壯,心靈距離會更接近,深愛的人也不會飛走。如果感覺擔心或有點寂寞,一通愛的電話、一鍋香噴噴的台式滷肉,就可以吸引老孩子拔山倒海回家。我們身為台灣人,再怎麼獨立、心靈再怎麼流浪遠方,家的味道都足以穿透比北極更遙遠的地方。

家庭教育,人親子教養,美式教育子,獨立自主

時報出版】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人家有傘,我有美國:鬆鬆的台裔小家庭旅美田野調查報告

執行編輯:Hovis

Tag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