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健康疾病

「千金難買早篩到」!十大癌症中,哪些是罹癌危險因子

作者\幸福熟齡 黃詩絜

最新癌症發生資料已出爐!2016年十大癌症男女合計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和食道癌。

專家指出,想要遠離癌症,最重要的莫過於「預防勝於治療」,而癌症危險因子可分為先天及後天型。先天的危險因素可歸納為:老化、性別、基因,後天的危險因素則可以靠自身決心改變,例如,改善不健康的生活型態。

危險因子,胰臟癌,攝護腺癌

除了菸酒檳榔,油膩、甜食也是罹癌危險因子

一般人知道菸、酒、檳榔與癌症有關,但很多人還不知道油膩、燒烤紅肉、加工肉品,甚至甜食,以及缺乏運動、肥胖,也與癌症密切相關!從年輕時即遠離菸、酒、檳榔,注意飲食均衡,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除了防癌以外,也能適時釋放身心壓力。

危險因子,胰臟癌,攝護腺癌

維持健康生活,跟胰臟癌、食道癌、攝護腺癌說再見!

以近期名人所罹患的胰臟癌、食道癌、攝護腺癌為例,這三種癌症早期無明顯症狀,國際上也沒有經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癌症發生原因尚不明。

■胰臟癌的危險因子包括吸菸、喝酒、肥胖及糖尿病。

■食道癌大多與飲食習慣有關,如:吸菸、喝酒、嚼檳榔、加工食品、胃食道逆流。

■攝護腺癌的發生不同於前兩種癌症,與年齡比較相關,好發於50歲以上,少數研究顯示肥胖、吃紅肉是危險因子。

推薦閱讀:台灣常見的哪四種癌症?可利用篩檢工具早期發現

危險因子,胰臟癌,攝護腺癌

定期癌症篩檢 有效降低癌症死亡風險

從近年癌症登記的數據也顯示,推動癌症篩檢經過一定的時間可以降低癌症發生率,民眾可善用政府補助的四癌篩檢(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降低罹癌風險。

1.大腸癌

國際實證顯示,每1〜2年的糞便潛血檢查,可以降低50〜69歲大腸癌死亡率15〜33%。本土研究證實,50〜69歲民眾的大腸癌篩檢率為56.6%(定期複篩率為52.3%)時,就可降低死亡風險達44%。

■糞便潛血檢查:50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

推薦閱讀:「隔夜菜易致癌?」冷藏隔夜菜的5大迷思你一定要知道!

2.乳癌

50〜69歲婦女,每2〜3年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乳癌死亡率21〜34%。

■乳房X光攝影檢查: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

3.子宮頸癌

透過大規模子宮頸抹片篩檢,可以降低60〜90%的子宮頸癌發生率與死亡率。

■子宮頸抹片檢查:30歲以上婦女,建議每3年1次。

4.口腔癌

35歲以上具菸酒習慣的男性,每3年做一次口腔黏膜目視檢查,可降低43%口腔癌死亡率。

■口腔黏膜檢查: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

危險因子,胰臟癌,攝護腺癌

若經篩檢陽性,務必要確診,診斷為癌症務必尋求標準治療,切勿聽信坊間偏方,一旦錯過治療黃金期無法重來,「千金難買早篩到」!

幸福熟齡】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十大癌症出爐!你想不到的致癌因子還有它

執行編輯:Hovis
核稿編輯:Wayne

Tag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