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育兒成長

為你付出都是我應該?千萬別讓孩子落入「貝勃定律」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Reese

平常呼籲家長們避免對孩子情緒勒索,今天反過來,警惕孩子不要對父母道德綁架!你知道嗎?貝勃定律在我們的生活中屢見不鮮,如果你也…

1. 把家人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
2. 對外人的小施恩惠卻感動的痛科流涕
3. 不滿平淡的家庭,想要向外追求刺激

平淡,刺激,婚姻,貝勃定律
圖片來源:Youtube Crayon shin chan蠟筆小新

那麼你就落入心理學所說的「貝勃定律」了。例如,在外面點了一個便當才發現沒帶錢包,老闆揮一揮手說沒關係,頓時覺得老闆跟我非親非故,人也太好了吧!但是,媽媽在家裡煮了十幾二十年的飯,早已習慣的家人卻鮮少表示感激之情。

貝勃定律的定義為:第一次的大刺激能沖淡第二次的小刺激,在相同外力的不斷刺激下,人們逐漸變得麻木。於是,在婚姻中,伴侶在強烈的熱戀之後,會認為兩人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平淡無奇;在家庭中,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漸漸地被照顧習慣了,認為父母的付出就是應該的。

蠟筆小新,貝勃定律,付出
圖片來源:Youtube Crayon shin chan蠟筆小新

三件事檢測家中是否有貝勃小孩?

1. 不懂得珍惜,東西用完即丟
這種孩子,可能是被寵習慣了,要什麼新玩具,媽媽不買就找爸爸,爸爸不買就找阿公阿嬤。還沒買到玩具的時候覺得非它不可,買回家把玩兩天就亂丟在一旁。而且若跟他說「以前我們小時候都沒有這些可以玩」,他還可能翻白眼給你看呢!另外一種是常常丟三落四的孩子,如果橡皮擦不見,就想說沒差,媽媽上次一次買了好多個,對媽媽買給自己的東西毫不珍惜。

推薦閱讀:馬克祖克柏:我從婚姻中學到的教訓,在一起探索會變得越來越好

蠟筆小新,貝勃效應,平淡,知足
圖片來源:Youtube Crayon shin chan蠟筆小新

2. 對他人的幫助總是一臉淡定
你對他說:今天晚上煮咖哩飯好不好?孩子回「隨便。都可以。」你跟他說:明天會下雨,幫你把雨傘放書包了。孩子回「喔。」如果時常都是這種冷淡的態度,而且家人之間的溝通或互動沒有發生其他問題,那可能就是孩子已經對這些日常上的幫助感到麻木了。「道謝」是基本的禮貌,跟家人熟悉,不代表心理面可以沒有感激。

3. 抱怨家境、抱怨父母能力不夠
這種就比較誇張了,每個家庭的經濟狀況不同,父母自然已經盡心盡力提供孩子衣食無缺的生活,但是有些小孩看到別人擁有的東西就會想要買,看到別人去國外留學、找到好工作、全家人出國度假,就會抱怨家裡經濟能力不好,沒富爸爸富媽媽可靠。

推薦閱讀:當孩子一旦陷入「破窗效應」,這輩子就廢了!

以上種種不珍惜、對家人的關心與照顧感到麻木、甚至抱怨家人給的不足,伴隨孩子長大,可能會用冷暴力(冷淡、輕視、放任、疏遠和漠不關心)的方式面對父母。因此,家長要讓孩子知道,現在我們所擁有的,都是父母努力工作、經營家庭而來,一切得來不易,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包括父母,理所當然地為你做任何事情。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表達方式要心平氣和,不能用抱怨、怒罵、或是逼迫孩子要感謝自己,否則會造成反效果,欲引導孩子對內謙卑、知足的同時,別忘了自己也要兼顧同理心喔!

Tag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