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媽媽經編輯 Gimmy
不知道讀者們是否還記得小時候我們對一件事的判斷或喜好和父母不一樣時,爸媽們的反應是什麼?不知道從小孩蛻變成爸爸媽媽的各位,在養育小孩的過程中,是不是用一樣的方式教育小孩?
我們在逛賣場或超市時時常可以看到帶著小孩的爸媽們,因為小孩吵著要玩手機而哭鬧、因為小孩吵著要去賣場裡的兒童遊樂區而站在原地不走……等事情,做出不同的反應。
推薦閱讀:教育比養育難!禮貌與修養是家庭教育必修課
這時候爸媽們的反應百百種,有用打的、有用喊罵的、有用碎碎唸的、有用和小朋友重複講道理的……除了上述例子外,當然還有其他許多不勝枚舉的反應沒有列出,但這邊將完全著重在列出來的反應。
讀者們可能會認為上述列出來的幾種反應,是因為最常在外面見到!但其實這並非列出來的原因,會列出來是因為這些反應顯示出:有這些行為反應的爸爸媽媽們,情商(EQ)的管控還可以再努力!
30秒簡單了解何謂情商(EQ)
情商是一個人感受、理解、運用、表達、控制和調節自己情感的能力,這其中也包含處理自己與他人之間的情感關係的能力。
而從定義中不難發現,情商大致有五個向度分別為:(以下內容為供讀者快速了解情商,因此經過簡化再簡化)
1.情緒自我察覺:感受並理解自己的情緒、情感。
2.情緒自我規範:適度地表達與控制自我情感、情緒,讓情緒不失控。
3.情緒自我激勵:運用或轉化情緒,達到自我驅動或激勵。
4.同理心:通過對方細微的信號,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和欲望,識別他人的情緒,進而調控他人的情緒反應或幫助別人表達情緒。。
5.現實檢驗能力:面對現實狀況或問題能調節自己的情緒(如:保持樂觀或積極地接受變化)。
對孩子的教育隱藏著父母自己的標準
教育家盧梭認為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營造的感動。盧梭之所以認為對孩子發脾氣或講道理是沒有用的教育方式是因為,父母往往都忽略了「孩子是天真,但不是幼稚;是單純,但不是簡單」這件事。
舉例而言,孩子吵鬧要玩手機時,哪一個小孩會不知道父母正在發脾氣?每一個小孩都清楚知道,但小孩們心中會認為父母只顧自己的想法,用發脾氣拒絕當一個傾聽者或幫助者。
所以每次最終看似父母勝利的畫面,實際上都只是小孩屈就於父母的脾氣,而非真正了解父母的用意,而且還可能讓小孩無形中因為父母難搞的脾氣,讓親子關係出現裂痕,因此盧梭才會這樣認為。
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過:孩子只能從自己出發看世界。
多數成人都會用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好比父母之所以選擇對孩子講道理,是因為我們認為我們經歷過、因為我們認為我們比孩子更了解,所以就這樣強加給孩子。
多數成人會以自己的角度出發,但其實孩子也是如此。父母講道理時,孩子們心中的OS往往是「我沒有親身體驗過,無法和實際生活或導致的結果有共鳴」從而孩子就會認為父母講的道理實際上是一種空洞的說教和強迫式的壓制,並產生反感和抵制情緒。
結論
碎碎唸說教、講道理、發脾氣或許在形式上有用,但實際上往往沒有效果,甚至無形中還透露了父母自我情商管理的不足。或許下次爸媽們遇有類似的情況時,能夠試著不說教、不發脾氣,用其他教育方式(如實際行動代替空洞的說教、用附條件的方式讓孩子能開心去遊玩)代替,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