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育兒成長

善用「畢馬龍效應」,給孩子多大期望,孩子也給妳相對的回饋!

作者\媽媽經編輯Reese

你想讓孩子更努力、變得越來越好,卻總是又氣又惱又沒輒嗎?你知道對孩子說「你真聰明」,居然不是好的稱讚方式嗎?你想讓老公乖乖聽話,幫忙做家事嗎?心理學家驗證,透過正面的心理暗示,能有效讓孩子(老公)符合理想的期待,這就是「畢馬龍效應」,源自於一個有趣的希臘神話故事。

推薦閱讀:當孩子一旦陷入「破窗效應」,這輩子就廢了!

畢馬龍效應:心理暗示讓神話成真

希臘神話中,雕刻家畢馬龍先生,愛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出來的女神像,於是,他每天對著雕像說話,最後,雕像竟然變成一位真正的女神——畢馬龍效應是一個「自我應驗預言發展」,常被用在教育或社會階級的研究上。

聽起來是一個癡迷雕刻家的故事,為何跟教育有關?畢馬龍效應又稱為「羅森塔爾效應」,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在國小進行社會實驗,證明透過人們正面或負面的期望,會大幅影響現實結果。

比馬龍效應,畢馬龍效應,稱讚孩子

在這個有名的實驗中,羅森塔爾先告訴學校師長,某某某學生比其他人還要聰明、有前途,要求師長保密,以免影響預測的準確性。到了期末時,那些被隨機挑選的某某某,成績真的是全校最好的,性格也有所轉變。

因為,老師懷抱著正面期望,會潛意識去幫助、鼓勵這幾位學生成功,正如同威廉·詹姆斯曾說:人性最深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讚賞。

你是稱讚過程?還是稱讚特質?小心結果大不同

聰明的妳一定明白了,那我要趕快回家每天稱讚小孩和老公!但是,稱讚分成兩種,過程表揚與特質表揚,「你真聰明」、「你長的真好看」就是標準的特質表揚,稱讚他人的外貌、智力、能力等等。不過,這種源自於天生的特質稱讚,對人的進步效果卻十分有限。孩子可能變得自負、驕傲、不願努力向上,成敗與否都覺得是天生的。

相反的,過程表揚重視行為本身,如果要誇獎孩子聰明,最好要把重點放在他做的事情身上,「你還能想到另一種方法,腦筋動得很快耶!」、「今天玩具收拾的好乾淨,都不用媽媽提醒了!」講出誇獎的具體描述,能讓孩子從中被激勵,與父母的期望逐漸貼近、靠攏。

推薦閱讀:《他鄉的童年》解密「教育最強國」芬蘭,不考試、不競爭 顛覆想像!

畢馬龍效應,比馬龍效應

育兒之路的心理戰:無須最好,只求更好

有家長會問,孩子從來沒有主動收拾房間、也沒有做出什麼具體成果,怎麼辦?以寫功課來說,孩子眉頭一皺,家長可以這樣說:「數學對你來講比較困難,但你努力思考,沒有輕易放棄,真的很棒!」

簡言之,稱讚要注意用法和頻率,太多、太模糊容易讓孩子矜自大;不稱讚卻常常批評責怪,孩子可能更害怕犯錯,也不利於培養自信心。另外,既然畢馬龍效應能用在育兒之上,當然也可以用在婚姻關係,想讓老公、小孩「如你所願」,不妨試試看用心理暗示神助攻,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更進步!

Tags

MamaClub

媽媽最關心嘅食、衣、住、行、育、樂嘅大小資訊,無論妳喺邊個階段嘅媽媽、媳婦或者婆婆都可以喺度揾到妳需要嘅精彩內容。歡迎加入MamaClub我哋一齊分享「湊仔經」。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
Close